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论道教善书的当代价值 道教善书是指以《太上感应篇》为发端而产生的一批道教劝善经书,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太微仙君功过格》、《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蕉窗圣训》等。自劝善运动兴起的宋代始而迄于近到底产生了多少道教善书,没人也没法精确地统计。仅据《道藏》与《藏外道书》的收录,它即已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些经书既可以被视为一套伦理系统,也可以被视为一套解释系统,还可以被视为一套仪式系统[1]...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国家的关系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也就是皇权与神权的关系。我国自远古夏商周三代起直至清末为止一直被君主统治着,以君权至上为核心,使、伦理与宗教三者构成了一体化的国家体制。作者从这个观点出发,系统地、历史地分析了中国古代传统宗教、外来宗教与皇权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中国传统宗教中的天帝崇拜、三统的说教和谶语符命等等无不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和国运昌盛或转移的神话;道教在魏晋以后开始与统治阶级相妥协,臣服于皇权...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论太乙救苦天尊的生命象征意义 提要: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先天尊神,其神格约定型于两宋时期。太乙救苦天尊的生命符号内涵表现为:在生成论层面象征着元气,在形神论层面象征着元神,在心性论层面象征着中和。该生命符号蕴含与德为一的养生宗旨、济生度死的养生机理。 张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主题词:太乙救苦天尊,生命符号,养生宗旨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特质,神仙既是道教信徒孜孜追求的生命理想...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詹妮弗兰彻西方环保者与道家思想 詹妮弗·兰彻: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在这里。当我只有十三岁的时候我经常觉得我自己个是道士,我的哥哥在研究世界宗教,向我介绍道教,我喜欢这个短短的很有内涵的经书。我越是了解道家越是想成为一个道士,我后来意识到要研究中国文化有点才操之过急了,但是我觉得传统道家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的有吸引力的,包括其中的仪式,还有经书。现在我的博士学位的研究就是在加拿大的大学研究道教,我今年在上海复旦学中文...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讲黄庭女冠修真炼形成仙 太阴炼形是一种女子服气炼丹的高级法门,如果能坚持,则会出现返老还童的异象,使女子恢复青春,精气饱满,最后和男子一样结成金丹,飞升成仙。 自古以来道教成仙的女仙不少,而现实中,女子想要修道却很难,很多道教书籍里面都说女子修道难。而学道的三灾八难里面八难中第二难就是去女为男难,由此可见女子修道之难。 而这个难,并不是歧视女性,认为女子不能修道,如《修真辨难参证》就写到: “果是女中丈夫,得师口诀...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葛仙山名称由来与文化背景研究 江西铅山葛仙山原名云岗山,是千里武夷山的一大支脉,主峰高1096.3米,峰峦环簇,林木葱郁,云海茫茫,风光绮丽。据历史记载,葛仙山因道教灵宝派祖师“太极左仙公”葛玄而得名。葛玄(164-244),字孝先,琅琊(今属山东)人,为东汉三国时孙吴方士,人称葛仙翁或太极左仙公。本文试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葛仙山名称由来与文化背景。 东汉时期,是中国本土宗教由方术转向道教的时代...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腊八不只是民间节日 更是道教盛会 腊八至,日子也到了辞旧迎新的档期,冬将去春将来,又一次季节轮回即将开始。 《道德经》云: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万物归一,万法归一。寥寥数语就把世间的有与无、生与死、春与冬参悟得如此通透豁达。 腊月是年岁之终。“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是说腊包含有新旧更替、辞旧迎新的意思。一年将过,在这新故交接的岁末之际...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 道教文化 2024-12-31 0
老子论语何以为哲学文本 自胡适、冯友兰以来,大家几乎都默认春秋战国之交开启了中国哲学的序幕,《老子》《论语》等诸子百家著作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哲学文本”。然而,质疑甚至否认这一点的并不乏其人。往远一点说,黑格尔言及孔子及《论语》,认为其不过是些常识和道德教训而已,里面并没有具备特殊价值的东西,语气刻薄而轻蔑。近一点说,目前仍有形式各样的怀疑和否定中国哲学的说法徜徉于世,例如,回到传统学术的趋势、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危机等。... 道教文化 2024-12-31 0